发表于2013-12-04|[复制链接,推荐给朋友]
0
2338
化蛹为蝶,是一个艰辛痛苦而又光芒四射的过程。而我们8年时间见证着,联想完成了从“联想”到“Lenovo”的国际化蜕变。
早在2004年年底,“蛇吞象”IBM PC部门后,联想便在业界不断的质疑声中进行痛苦的整合之旅,如今终于迎来成功的喜悦——联想ThinkPad系列占中国内地笔记本市场份额1/3,北美地区渗透率从5%上升至8%,且其已从一个IBM的亏损部门,转为净利率为1%-2%的盈利部门。
同时,这也意味着,联想并购整合IBM PC的模式是成功的。于是乎,联想开始加快海外并购的步伐,频频收购落子布局,希望能在更多的海外市场开花结果。这时的联想,开始被媒体形象地比喻成“化羊为狼”。
2004年12月8日,联想以12.5亿美元收购IBM PC部门。当时,联想营业额仅为30亿美元,全球排名在10名以外,一年的利润也仅为2亿多美元。而IBM PC部门营业额达130亿美元,在被收购之前已然亏损2亿多美元。
当时,这场“蛇吞象”的大戏震惊了整个IT业界。也引起了业界“联想能否消化得了”的质疑。
后来的事实也证明,联想对IBM PC部门的整合并不顺利,文化冲突、高管离职等问题让当家人焦头烂额。而这项收购所付出的巨额资金代价,也让联想在随后的5年内背负较大的财务压力,业绩下滑,到2009年初,联想已出现了近亿美元的亏损。
此时,联想创始人柳传志选择重新出山坐镇(其在2005年时将联想集团董事长一职交给了杨元庆),杨元庆则转任联想集团CEO。柳杨“老少配”对公司架构进行了重组,加大了本土高管在核心管理层的比重,并决定以中国式姿态走国际化道路。“先把IBM品牌转移到ThinkPad上,再将ThinkPad品牌转移到联想Lenovo上”的品牌转移线路图,为后来联想国际化奠定了基础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12年6月30日,联想集团的净现金储备为37亿美元。充裕的现金为其并购战略提供了充足的弹药。今年8月初,市场上曾一度传出联想对诺基亚感兴趣,虽然该消息后被联想管理层否认,但联想收购实力确已不容小觑。
此前,腾讯科技也曾对联想可能在移动领域的并购做过分析,认为联想不会把目光投向国内,纵观全球市场,移动领域的玩家并不多,且苹果和三星联合霸占了智能手机市场近90%的利润。昔日的手机霸主诺基亚正在借微软Windows Phone救赎、HTC在与苹果的专利战中失利后一蹶不振、摩托罗拉移动已被谷歌(微博)收购、索尼爱立信被索尼100%控股后也未见起色、RIM新一代智能操作系统黑莓10难产……这些表明联想并没有太多的选择。
但毋庸置疑的是,联想将把当年收购IBM PC业务成功模式复制到高端移动设备领域。至于联想会收购谁?谜底揭开的时刻或许已不太远。